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取消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ANSI/IES TM-30-24光源顯色性評估方法
(主要參數(shù))
在 ANSI/IES TM-30-24 標準中,顏色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經(jīng)歷了結構性升級,從單一維度轉向多維度協(xié)同評估,尤其強化了對局部顏色表現(xiàn)和設計意圖的量化。
一、新增設計意圖導向的三維評估框架
TM-30-24 首次將顏色質量拆解為:偏好(Preference, P)、生動性(Vividness, V)、保真度(Fidelity, F)三個設計意圖類別,并為每個類別定義了三級優(yōu)先級(1 級為最高)。這一框架通過組合多個基礎指標實現(xiàn)對實際照明需求的精準匹配:
1、偏好(P):綜合考量視覺愉悅感與自然度,要求 Rf(全局保真度)≥78、Rg(色域指數(shù))≥95,同時限制紅色區(qū)域色度偏移(Rcs,h1)在 - 1% 至 15% 之間12。例如,博物館照明可能優(yōu)先選擇 P1 級光源以平衡真實感與視覺吸引力。
2、生動性(V):聚焦色彩飽和度增強效果,V1 級要求 Rg≥118 且 Rcs,h1≥15%,適用于零售展示等需要強化色彩表現(xiàn)力的場景。
3、保真度(F):強調顏色還原精度,F(xiàn)1 級要求 Rf≥95,且紅色區(qū)域局部保真度(Rf,h1)≥90,適用于醫(yī)療手術等對顏色準確性要求極高的環(huán)境。
4、當光源的性能不滿足最低優(yōu)先級(3 級)的要求時,用 “-” 表示,如 “V-”。
二、局部顏色表現(xiàn)的量化突破
TM-30-24 引入局部色度偏移(Rcs,h1)和局部保真度(Rf,h1),首次實現(xiàn)對特定顏色區(qū)域的精細化評估。
1、Rcs,h1:唯一量化紅色區(qū)域飽和度變化的指標,用于量化光源在第 1 個色調分區(qū)(紅色區(qū)域)的色度(飽和度)變化。在照明設計中,它是平衡真實感與視覺吸引力的關鍵工具。正值表示紅色區(qū)域色度增強(更鮮艷),負值表示色度減弱(更暗淡)
2、Rf,h1:局部保真度指標,用于量化光源在第一個色調分區(qū)(紅色區(qū)域) 的顏色還原能力。【R f:全局保真度指數(shù)(反映所有顏色樣本的平均顯色保真度);h1:“h” 代表hue(色調),“1” 代表第 1 個色調分區(qū)(基于 22.5° 色環(huán)劃分,通常對應0°±11.25° 的紅色區(qū)域)?!?/span>
三、基礎指標的優(yōu)化與擴展
1、保真度指數(shù)(Rf)的進化
Rf 衡量光源對 99 個顏色樣本的整體顯色保真度,仍基于 CAM02-UCS 色彩空間計算,但通過引入亮度適應模型,修正了不同亮度水平下的顏色感知差異。范圍:0-100,值越高表示顏色還原越接近參考光源,100 為完美匹配。
2、色域指數(shù)(Rg)的擴展
Rg量化光源色域面積與參考光源色域的比值,反映色彩飽和度的整體變化。Rg>100表示光源增強色彩飽和度,Rg<100 表示飽和度降低。 Rg的上限從 100 提升至 140,允許量化光源對顏色飽和度的增強能力。
3、顏色矢量圖(CVG)的升級
CVG 新增了局部偏移箭頭,可直觀顯示每個色調分區(qū)的色度變化方向和幅度。